過去在冬天旅行時,迷走客搭配服裝的方式就是不少人都很熟悉的層疊式穿法(又稱洋蔥式穿法),透過至少三層衣物的包裝,讓人輕鬆適應外界環境在二十度到零下幾度之間的溫差變化,這在寒帶國家旅行時幾乎是必備的基本知識。
不過隨著當初在紐西蘭(New Zealand)自助旅行時,趁 Boxing Day 大打折才敢入手的 GoreTex 外套開始看得見老化跡象後,對於是否要再買一件新外套卻讓迷走客一再猶豫。
對!是的!你沒看錯!GoreTex 薄膜材質事實上會有明顯的老化(劣化)跡象!
臺灣俗稱「狗鐵絲」的 GoreTex 外套無法像傳統毛皮大衣只要保養得宜就能一直穿,或是修補後就能維持一定保護功能。
Gore 公司甚至表明了他們家的防水透氣薄膜壽命就是 5 年!
尤其在大量使用聚酯纖維的科技服裝上,無論是布料本身還是各式五金小零件,只要使用越頻繁,他們老化的速度就會越快。
原因一方面是材質本身的磨耗,另一方面則是受到紫外線照射後的結構性破壞。一但最核心的防水透氣薄膜失去作用,整件衣物基本上等於失去了保護能力,而且無法修補。
從簡單的概念來看,當 GoreTex 薄膜劣化後,一件上萬元(甚至高達三萬以上)外套還比不上 30 元一件的小飛俠黃色雨衣(事實上就算是新外套,防水能力還是比不上雨衣,所以請把重點放在高透氣性以及平均能力俱佳這兩項優勢上)。
而且花了大錢卻買到一件有使用期限的夾克,如果你還是願意接受,那就請在入手夾克後盡情地使用它吧!
另外一個你一定要知道的事實,GoreTex 在臺灣實際能用上的場合有相當嚴苛的限制。
前面提到要把衣物裝備的重點放在透氣性,但是讓我替大家複習防水透氣薄膜基本物理第一課,透氣性能力取決於內外濕氣的差比。
當你身上已經汗如雨下時,臺灣大半時候的高濕度環境,讓體表濕氣與外界濕氣達到一個平衡狀態,等於讓防水透氣薄膜標榜的「透氣」二字沒有任何意義。
現在換個場景,想像一下自己在冬天的時候正走在玉山的攻頂山徑上,雖然一但過了排雲山莊的攻頂路線由於沒有植披顯得較為乾燥,但之前的路線卻是走在矮樹林與背陽面下,單看土壤都能發現較為濕潤,GoreTex 在原理上能發揮的作用已經會有輕微影響,更何況臺灣其他高濕度地帶!?
這類科技薄膜最適合使用的場景是空氣比較乾燥的高緯度國家(例如日本與北歐諸國),或是買來當作登冬季高山專用制服(中級山以下還沒用)。
第三個事實是,GoreTex 薄膜發明至今剛滿 40 年。
即使 Gore 公司申請了專利,那也早就超過 20 年的專利保護期限(當然透過一些專業智財技巧可以延長)。
因此近年各國的紡織廠商一直在積極研發可與 GoreTex 布料相比擬的功能性布料,而且各自有所收穫。目前在市場已經可以發現許多裝備大廠都悄悄導入這類功能布料的使用。
到底什麼人需要買 Gore-Tex 外套?
其實,只要你覺得自己買得下手,那你就是適合買 Gore-Tex 外套的那個人(被毆)。
誠如我前面一再提到,Gore Tex 的防水透氣薄膜已經有許多廠商爭相效仿,因此如果有預算上限時可以「適當」下放自己的慾望,改以其他廠商的產品來做考慮,並不會讓你的生命在大自然中因此受到威脅(只有無知與老天爺能傷害你)。
前面雖然提到幾項臺灣不適合使用 GoreTex 的原因,但事實上這是基本物理現象造成的,今天就算換成其他家公司設計生產的布料也會有一樣問題。因此對於通通都被打到一個自然法則水準線以下的產品來說,撇開預算考量之後,購買 GoreTex 服裝會是正確的選擇。因為 GoreTex 是目前擁有最多實測資料以及制定了許多裝備標準。
況且,由於 GoreTex 盛名遠播,國際許多裝備大廠(例如「始祖鳥(Arc’teryx)」與「長毛象(MAMMUT)」)採用他們家的科技布料來設計衣物已有數十年之久。無論是造型、版型或是功能性應用上都屬於登山、戶外裝備中的一級產品,因此只要你覺得在考慮過前面三個事實後買了還不會心疼,那在綜合因素(荷包)考量下挑選 GoreTex 服裝絕對是省事(不省荷包)的選擇。
但是更重要的一件事,也是本文最想傳達給大家的:「無論是正確的選擇或是省事的選擇,都不代表其他新材質的衣物搬不上檯面!」
至於 Gore-Tex 系列產品中經常聽到的兩層結構還是三層結構,或是各表布等級之類的關係,我們在不久後會另外寫專文來做介紹喔!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