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餐飲習慣逐漸西化,且即食生鮮蔬菜、水果(簡稱蔬果)在各大賣場越來越容易取得的影響下,不少上班族或講求健康的民眾偏好選購熱量低的即食生鮮蔬果,加上不同口味的沙拉醬,再搭配一些熟食等配料,作為外食的餐點選擇。
但是,即食生鮮蔬果卻容易受到病原菌污染,尤其在夏天更難做好衛生管理。萬一將壞細菌吃進肚中,易引發腸胃道症狀,甚至將造成嚴重的健康危害。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特別提醒民眾,食物遭病原菌汙染引發的食品中毒危害,於鄰近的日本及歐美等國際間案例頻傳,更成為全球矚目的重大食安事件,消費者應正視「即食生鮮蔬果」可能潛藏的風險。
食藥署在104年度抽驗「即食生鮮蔬果」100件進行監測研究,檢驗項目以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李斯特菌及沙門氏桿菌等5項病原菌為主。檢驗結果顯示,病原菌污染不合格率為25%,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檢出23件最多,李斯特菌及沙門氏桿菌各檢出1件;病原性大腸桿菌及仙人掌桿菌則均符合衛生標準。
若食用遭受病原菌污染的食物,在數天內可能出現嘔吐、腹瀉及腹痛等腸胃症狀,尤其是潛伏期長達3個星期的李斯特菌,對免疫力較弱的人(老人、初生嬰兒及孕婦)甚至會引起嚴重疾病,今年6月間就曾有「孕婦愛吃生菜 胎兒染菌腦膜炎」的新聞報導。
除了李斯特菌外,監測研究亦顯示即食生鮮蔬果受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比率最高,且位居國內歷年來食物中毒病因物質前3名,其污染原因多為工作人員手部傷口或衛生習慣不良,導致食品受污染,加上若販賣場所或消費者後續溫度保存不當,致使細菌繼續繁殖增長,當菌數繁殖至一定量,產生腸毒素而引發食品中毒事件,民眾攝食後將危害人體健康。
食藥署建議,消費者購買即食生鮮蔬果時,應慎選信譽優良製造廠的食品,選擇冷藏食品品溫保持在攝氏7度以下、凍結點以上的食品,並且在購買回家後儘速食用完畢,消費者才能吃得安心又健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