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概沒什麼大新聞,所以不管是報紙或電視台等新聞媒體,一直在炒清大畢業生跑去澳洲(Australia, OZ)打工度假當台勞的事情。最後甚至搞到觀光局都得出面解釋:「這是青年們的一種壯遊,不是去國外當台勞。」(依照一般的社會通俗習慣,在國家名稱後加上勞字,具有貶低意謂。)
如果只是出國打工度假,就得被這些記者朋友們稱作台勞,那依他們的觀點來看,接著就會大驚小怪的報導全球經濟已經大崩盤!!!因為去澳洲參加打工渡假計畫的還有英勞、德勞、美勞、港勞、馬勞、日勞、巴勞、加勞等一堆國際勞。嗯,幸好世界上沒有一個叫費國的國家(冷)。
所謂打工渡假(Working Holiday Visa,以下簡稱 WHV),顧名思義就是先打工,後渡假。目的是透過短期、分次打工,賺取長期旅行所需的經費。從各開放國的角度來看,一方面讓國外青年進入本地市場可以刺激消費,另一方面又能替國內增加適當的勞動力,屬於一種雙贏的外交策略。事實上不管是哪個國家,多數的當地青年都對家裡附近的重勞動工作沒興趣,其實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社會現象。
我自己將打工渡假族群分成三個世代,關鍵轉換期分別在 2007 年與 2012 年。
在 07 年以前,會出國打工渡假的人,比較像是西部拓荒者又或是探險者的角色,生性追求自由,目前很多基礎的出國資訊都是建立在當時。到了 07 年到 12 年中間,出國打工渡假的人,變得比較多是很會玩,又很會賺錢的一群,他們可能在國內就會先揪好團,跟華人工頭談好工作地點,再一群人浩浩蕩蕩地前往當地,有些人甚至還是配合出版社而出去打工,回來順便生幾本參考書(但是很抱歉,我超討厭這種書,超~討~厭~~~);但是到了 2012 年的現在,看來這批人已經被定位在台勞的角色(誤)。
想要證明我的論點嗎?只要先去調查看看,紐西蘭的打工渡假是從哪一年開始,變成需要靠搶抽籤來決定人選。
至於是否要被稱為台勞,我覺得還是現在的媒體標題殺人法在搞鬼。雖然許多人真的是以「賺大錢」為目標才出國打工,但那畢竟不能代表全部人。
雖然我自己是覺得「打工渡假」應該以渡假為主,打工為輔,但至少我尊重那群以打工為主的人。其實在各國的打工度假者中,我們臺灣人已經算是相當遵守遊戲規則(即便幫人運毒、從事色情行業的消息不絕於耳);不少國家的人,還是藉著 WHV 名義,「真正」滯留當地狂打黑工。
出國打工度假是不是真的很好賺!?
「如果你在國外找得到好工作,那麼就是真的!」
澳洲跟臺灣一樣,也有最低薪資的保障,而且當臺灣還在吵最低工資是要 103 元還是 115 元時,人家澳洲的最低工資是 18 元 ─── 澳幣!。
我知道接著有不少人會跟著說,澳洲物價高,花費也高,賺到錢也得拿去花掉,又或者澳洲政府抽的稅很高(離境時可退稅)等等。
不過依照國際旅行者的比較慣例主體「可口可樂 350ml」來看,臺灣現在一罐是 22 元,澳洲一罐是 3.5 AU。今天(2012.09.15)台灣銀行的即期匯率是 1 : 31.2,換言之,澳洲一罐可樂的價格是 109.2 元台幣,與 22 元相比整整差了 4.963 倍。
回過頭看臺灣與澳洲的最低工資,分別是 103元與 561.6元,兩者間的差異高達 5.45 倍!
因此,我們從 4.963 與 5.45 兩項分析數據來看,很明顯可以知道臺灣的物價早就悄悄變得比澳洲相對貴!
但是,如果單純以最佳情況來判斷,只要將臺灣人在科學園區與工業區所展現出的勞動毅力帶進澳洲,這樣只要每天都工作 10 個小時,一年下來能賺進新台幣高達「兩百零四萬九千八百四十元」。我甚至還沒算進在澳洲工作時的「加班費」(依工時長度有極為優惠的漸進式加成倍率)或「更高工資」的條件。
尤其在澳洲旅行過程中享受到的清新空氣、安全食物、偶遇剛洗完澡的裸體美女 ─── 無價。
順帶一提,沒人叫你天天喝可樂啊(熱茶)。要是今天拿來比的是平日常用的民生物資,譬如澳洲牛肉、牛奶、馬鈴薯、大龍蝦、葡萄酒、藍莓、櫻桃、乳酪等等,每一項都絕對是澳洲比較便宜。
然而,要是你在澳洲找不到好工作,或是根本找不到工作,又或者無法付出大量勞力,又或者被仲介、工頭欺騙,又或者遇到小偷,又或者被誘拐,又或者被栽贓,又或者花錢如流水,又或者到了澳洲才發現自己根本對自助旅行沒興趣,甚至會偷偷掉眼淚,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你賺不到錢,浪費了時間,嚴重者更可能造成健康的損壞。而且這些都經常發生在眾多的打工度假者身上。
反正就如同我前面說的,打工渡假簽證的重點,就是希望大家要好好玩,好好享受人生。
順便打個廣告,如果你對澳洲打工度假旅行有興趣,歡迎加入「澳洲打工度假情報通(Australia Working Holiday Visa)」粉絲團一起來跟大家討論喔。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