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Microsoft Inc.)最新的作業系統 ─ Windows 8(以下簡稱 Win 8),延續著 Windows XP 與 7 的傳統操作介面,具有更佳的硬體支援模式,不僅可以無痛升級,使用者也能享受到更佳的操作感受。同時,Win 8 有著 Win 7 沒有的一項特點,就是最新的 Metro GUI 圖形介面。
除了桌面系統,微軟同時規劃成桌機、智慧型手機(例如:Nokia Lumia 920)與平板電腦(例如:Surface)可共享一致的使用者體驗,由此可見微軟打算藉此操作系統一舉復興近年不斷被搶走的市場的企圖心。
Metro GUI 的設計靈感源自於公車站牌。一面公車站牌必須呈現許多路線的公車資訊,方便民眾快速找出路線資訊。對於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使用者而言,必須在一面小小的螢幕視窗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功能與資訊,就與我們在查詢公車站牌資訊時具有相同的直覺反應。
對於微軟的開發商與程式設計師而言,懂得如何設計 Metro GUI,以及理解其設計內涵就顯得相當重要,是需要重新學習的課程。
簡單來說,Metro GUI 是「特化內容導向」的圖形介面,雖然 Apple 或 Google 在智慧型手機上也有相同的應用目標,但是在結果的呈現與應用廣度上還是有稍微不同之處。
Metro GUI 係基於一種三層式介面的設計概念,等同於使用者站在馬路(螢幕)邊,從許多公車站牌(第一層介面,根目錄)中挑選一面站牌,再從站牌上的許多路線(第二層介面,子目錄)中找出一組公車號碼,再從路線上找出目前所在地、發車時間、價格等交通資訊(第三層介面,內容導向)。
當初 Win 7 / Vista 剛上市,桌面上的新玩具 ─ Widget,對我來說顯得相當新奇(雖然 XP 時代就有第三方軟體,但我不喜歡電腦裝太多瑣碎的軟體)。
到了 Win 8,雖然還是保有 Widget 小工具,但卻變得像是被打入冷宮一樣,不僅預設為關閉狀態,也只剩下幾項基本功能可以使用。如果沒有特殊的需求,可能過段時間就連它的名字也會被世人遺忘。
根本的原因在於,Widget 小工具的設計理念與 Metro GUI 是相互背道而馳。
從現在看起來,Widget 是花俏有餘,但實用性不足(也沒有良好的商業模式吸引人才)。Widget 就像台北捷運裡那煩人的語音系統,佔據你大半的工作空間,造成系統額外的負擔,但是能做到的工作項目卻又極其少,而且可隨程式設計師任意規劃的佈局顯得更是凌亂。
我總覺得 Widget 是一種不能多卻又少的沒意思的曖昧程式。不過 Metro GUI 則是將小工具的附屬概念完全顛覆。
從預設狀態來看,Win 8 就是小工具作業系統,剛進入畫面時的 Metro GUI 將各種小工具(APP)一次性的呈現在螢幕上(包含提示訊息,例如未讀電子郵件數),並針對 Metro GUI 的特性,將過去微軟的重量級軟體,依照 Metro GUI 的特性重新設計,像是網路瀏覽器(IE)、訊息溝通(Messenger、Skype)、電子郵件、天氣預報、圖片瀏覽、影音功能等,甚至 Office 2013 也是改版重點之一。
如果要一言以蔽之,就是將瑣碎的功能全部整合、簡化,盡可能只呈現出使用者需要的內容。而這就是以內容為導向的設計方式。
然而,Metro GUI 的思考核心之一:「資訊簡化」,卻也是我認為 Metro GUI 潛藏的一個危險因子。
當不同設計觀念的開發商逐一加入時,如果軟體提供「資訊過少」的情況,將因實用性不足而逐漸被使用者閒置;如果「資訊過多」,反而會讓原本依目標進行簡化的介面變得更加「繁雜」,同樣的一個功能(非主要),簡化介面其實比複雜介面需要使用更多的步驟才能達成。
這樣到頭來同樣會被使用者厭棄,繼而尋找代替程式。對於提供資訊程度上拿捏,將會變成許多開發商需要費心考量的一件事。教育使用者也變得更為重要。
但是要如何區分出需要與否之間的差別,將變成老大哥級應用程式的難題。尤其用戶越多時,更難以改變使用者的傳統操作觀念。不過新開發的程式就比較沒有這種問題,開發商需要做的,就是專注於強化使用者的良好應用體驗。
如果我是 Metro APP 的開發商,打算在軟體上呈現哪些資訊,勢必從過去僅由內部人員決定,變成需要耗費更多人力與成本在進行開發前市調,這類的情報操作需要軟體開發商思考應該如何重新部屬。
傳統的設計觀念,甚至是寡眾意見的考量,有可能都必須重新審思是否恰當。
另外一個危險因子,Metro GUI 屬於一種觀念上的垂直性操作,就像我先前說的,Metro GUI 是三層式設計概念,但其實與傳統桌面作業系統並沒有什麼實質差別。唯一的改變就是 Metro GUI 將這種概念進行強制性規範,容易讓原本與人類思考方式相同的操作習慣,變得綁手綁腳。
或許可以做一個統計,不同性別對 Metro GUI 的好惡比例,因為男生與女生的思考模式原本就不一樣(笑)。
我想開發商最後仍會用傳統的介面設計進行程式規劃,而桌機使用者除了一開始點選需要的應用程式外,後續操作也都會在傳統桌面下進行。只是這樣一來,Metro GUI 會不會又變成像早先 Widget 一樣的雞肋呢?
幸而在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上,這種危險性尚不至於會過度被突顯出來,甚至因為螢幕小,操控性較低,反而變成一種優點。
換句話說,微軟設計的 Metro GUI 雖然在三種硬體裝置上同時具備,但是桌機使用者的需求,目前仍然相對較小。像早先我在使用微軟 Windows 8時,發現他們對於傳統桌面的切換並不流暢,也不提供取消 Metro GUI 預設的功能,感覺上相當討厭。
但是這種厭惡感,其實可能源自於我根本上沒有習慣 Metro 帶來的好處,加上我大多數的網路應用都移轉到 Google 下,而 Google 目前也還沒針對 Microsoft Metro 提供配套應用的關係。
不過俗話說得好,危機就是轉機。當我在抱怨 Microsoft Windows 8 沒有 Google 資源可用時,其實正代表我內心是期待 Win 8。而且除了我之外,有相當大的族群其實沒有我這樣的困擾,而且他們是絕對適合 Metro 操作系統的人呢。
建議軟體開發商盡可能不要想通吃桌面系統以及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現階段的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雖然看似有越來越多人使用的趨勢,但是在實際應用上,因為需求不同,使用習慣也不會相同,所以三套系統之間的程式規劃最好還是有所區隔為佳(Android 先不提,Apple 的 iPhone 與 MAC 的應用程式是相互區隔開(?),但是微軟的 Metro GUI 目前看來是打算弄成同一套系統,不過目前微軟相關 APP 商場還沒太多討論,所以暫時也不曉得未來性如何)。
雖然我覺得 Windows Metro GUI 的設計相當優秀,介面規劃的相當新穎,但是否能被大家快速接受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桌機部份的 Metro GUI 對我來說就毫無用處,因為 Google Chrome 真得太方便(好討厭被制約啊)!我現在都是以 Chrome 為我的核心操作,再針對不同應用需求執行其他軟體。
現代人使用電腦的需求多集中在網路上便可以完全解決(Google Docs 還是不好用, 暫時很難贏過 Microsoft Office)。而內建 Windows Metro 的智慧型手機,目前在市場上的能見度,尚未能與 Google Android 或是 Apple iPhone 相提並論。
雖然我認為 Nokia 的外觀設計頗佳,但我也不想當白老鼠,其實就連 Nokia 的 Windows Phone 7 也當了白老鼠不是嗎?
至於備受期待的 Surface 平板電腦,目前看似好評多過於負評,但還是必須等到有機會使用才能有適當地評價,畢竟微軟對於美國自家的系統支援度與下放功能絕對會是最佳模式,但是到了臺灣會不會變成像縮水的毛衣一樣,目前誰也不敢說。我倒是很期待 Skype 可以完美融入 Win 系統中,這樣打國際電話就變得很方便了 LOL。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