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T 無痕山林運動 Leave No Trace 七原則起源與介紹

Leave No Trace,簡稱LNT(無痕旅行/無痕山林運動)概念源自於1960年代,美國的國民所得增加、工作時數降低改變了休閒觀念,加上交通更加方便,都市化現象更趨明顯等因素影響下,走向戶外的旅遊和遊憩活動逐漸普及。

一般大眾對於旅遊所製造的些微破壞,如踐踏草地、抄捷徑及發掘新路等的探險式行為並不以為意。有的旅客甚至為了尋求個人的幽靜,而遠離指定露營地、另闢營區。

在美國林業署所管轄土地的遊憩使用人數,由1924年的460萬人提昇到1999年的9億人、國家公園署的遊客由1950年的3千3百萬人增加到1999年的2億8千7百萬人,境内遊憩使用的土地,使用的人數和頻率亦逐年以倍數增加。

然而根據相關學術研究,呈倍數成長之登山、健行、露營等活動的遊憩使用率,逐漸造成遊憩據點地表植物的損害和消失,甚至導致土地被侵蝕、樹木成長受影響、動物的生態及棲息地被迫變、縮小和遷移、深具歷史價值的人文資源遭受浩劫等現象。

七〇年代開始,倍數成長的遊憩使用率,造成對自然及人文資源的衝擊和破壞,環境惡化的狀況逐漸引起美國相關單位關心。許多管理單位開始引用法令來規範遊客的行為,但經觀察卻發現,與其引用硬性的法令規範造成遊客的反感,不如教育他們正確的觀念、鼓勵低衝擊性的遊憩活動。於是低衝擊的健行(Low Impact Hiking)和正確露營的方式(Camping Practices)等觀念,便開始形成且被推廣。

美國林務署(U.S. Forest Service)、土地管理局(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及國家公園署(National Park Service)等主要的政府單位,開始各自發行各式宣導教育手冊,諸如:「對待荒野應有的態度(WildernessManners)」、「荒野倫理(Wilderness Ethics)」、「減少衝擊的露營(Minimum Impact Camping)」和「無痕露營(No-Trace Camping)」等。這即是無痕旅遊觀念的推展開始。

八〇年代起,美國各級政府的土地管理單位、環境教育學者、保育團體、戶外用品的製造商與銷售商、登山健行團體及社會大眾共同組成合作團體,提出無痕旅遊(Leave No Trace,簡稱LNT)的行動概念,全面推動「負責任的品質旅遊」。教導大眾對待環境的正確觀念與技巧,協助將遊憩活動對自然的衝擊降到最低。

無痕山林運動LNT七原則

無痕旅遊/無痕山林運動(Leave No Trace, LNT)一共有七大基本原則,在實務上是「環境」及「安全」兼併。LNT 七原則包含:

  1. 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Plan Ahead and Prepare);
  2. 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 Surfaces);
  3. 適當維護環境處理垃圾(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
  4. 勿取走任何資源與物件(Leave What You Find);
  5. 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Minimize Use and Impact from Fires);
  6. 保育自然環境與野生物(Respect Wildlife);
  7. 尊重其他的山林使用者(Be Considerate of Other Visitors)。

參考文獻

  1. 山岳觀點:登山布條的存在意義探討/登山布條拆除原則
  2. 內柑宅古道(八連溪瀑布、紅葉谷瀑布)登山布拆除紀錄
  3. Leave No Trace 官方網站

分享您的想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訂閱電子報

每週生活旅遊情報與科技資訊電子新知

輸入您電子信箱位址






    我們尊重您的隱私,隨時可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