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手不握手:對抗新冠肺炎 COVID-19 傳染病之社交距離新禮貌運動

隨著武漢病毒(2019-nCoV,新冠狀病毒)在世界各國帶來的恐慌,無論是在機上高喊染病而讓航班返航,並且要吃上官司的加拿大男子,或是在地鐵到處咳嗽而被警察帶回警察局等等,這些沒有保持社交距離的事件,都能看到這波堪比恐怖攻擊的流感傳染病的威脅。

要防範武漢病毒的傳播,主要是避免自體粘膜(例如口腔、鼻腔和眼睛)被他人含有病毒的噴嚏唾液噴濺到,或是自己觸摸沾有病毒的物體後又碰觸眼口鼻等處造成的間接感染,也因此造成國內搶購一空的口罩和酒精缺貨風波。

或許戴個口罩,就可能盡量避免飛沫直接傳染,但是在商業會議、拜訪親友或是與三五好友聚會等社交場所,禮貌性地握手往往都是在所難免,而且握完手後還不能立刻轉頭洗手(保證壞事)。

然而在許多醫學研究都曾經表明,人類的雙手附著著許多細菌,尤其你甚至不曉得對方是不是剛用手去擤鼻涕或是擋住噴嚏。

事實上,民國 92 年在國內爆發的 SARS 疫情後,中華民國行政院衛生署(今天衛生福利部)為防止傳染病蔓延,就曾經推動「拱手不握手」運動,鼓勵民眾以拱手取代握手做為表達禮貌的方式,維持避免感染的社交距離(又稱防疫距離)。

相隔了將近二十年,很多人或許都已經忘了這件事,不過我們一樣還是可以從武漢病毒事件開始,讓中華文化的傳統禮儀手勢「揖禮」趁機取代西方握手勢,成為國際通用的社交禮儀。

少接觸就能減少感染的機會,手勢擺高一點甚至還能防噴口水呢!

揖禮(拱手、抱拳)的傳統手勢介紹

揖禮(揖讓之禮)是中國的傳統禮儀手勢,又稱作揖、拱手,信史上可追溯至周朝的周禮,傳統上不論是親友見面還是武者對決前都會作揖以示尊重,從手勢細分又有拱手禮跟抱拳禮。

古代成語甚至有「拱手作揖(注音:ㄍㄨㄥˇ ㄕㄡˇ ㄗㄨㄛˋ ㄧ,拼音為 gǒng shǒu zuō yī)」的專用詞彙出處:《儒林外史.第三回》:「不過是平頭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這就是壞了學校規矩,連我臉上都無光了。」),可見揖禮在古中國社會中對於社交禮儀的重要性。

不過要特別注意,拱手禮跟抱拳禮是不同的,抱拳禮就是一般我們看到李連傑飾演黃飛鴻,或是甄子丹飾演葉問這些武人作為一種見面的禮節,猶如現在的握手,一般都伴有「久仰」、「幸會」等敬詞

抱拳禮的手勢,併步站立,左手四指併攏伸直成掌,拇指屈攏。右手成拳,左掌心按貼右拳面,左指尖與下顎平齊,右拳眼斜對胸窩置於胸前屈臂成圓,肘尖略下垂,拳掌與胸相距 20~30 公分,頭正身直,目視受禮者。右手為拳,表示勇猛習武者。左手為掌,表示德、智、體、美齊備,屈拇指表示不自大。

而拱手(揖禮)的手勢,是把左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尾指四指併攏,一掌撫托另一掌背交叉或平疊,掌心朝內,左右拇指相扣,兩手合抱相疊於胸前或偏上,形成一個拱形,拱手為禮,以示尊重,多用於祝賀,恭喜,拜年等喜慶場合

一般情況下,男性作揖時左手包右手,因為男性的右手有攻擊的意味,包住以示善意,女性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另外,凶禮如喪禮或是求饒之類的場合則左右相反。視乎場合和雙方的關係,作揖時同時會再加上身體動作如鞠躬等,有時又會前後搖動表示特定意思。

拱手禮按姿態動作分類

長揖:長揖是卑者向尊者所行的揖禮,僅次於拜禮,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抱拳,手心向內,高舉至額,鞠躬90度以上,下手及地,幅度從最上的前額到最下的地面,恰似一人的長度。

天揖:天揖又稱上揖,是冠婚喪祭等重大場合中的冠者、新人、喪主、祭主向長輩、同族所行之揖禮。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抱拳,手心向內,鞠躬約60度,進行時手微向上舉高齊額,起身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時揖:時揖又稱中揖,是同輩日常見面禮、辭別禮。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抱拳,手心向下,從胸前向外平推,鞠躬約30度,起身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土揖:土揖又稱下揖,是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還禮所用。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抱拳,手心向內,鞠躬約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文武拳:為功夫相關場合或武人比武前所行的揖禮,行禮時左腳先上前一步,右腳跟上。在外的手平伸,除拇指外伸直,拇指微曲,是為文;在內的手握拳,是為武。平伸的手掌緊貼握拳的手拳面。手心向外前推,然後自然垂手。

拱手禮按行禮方式分類

在人多的場合,按照行禮方式,可分為特揖、旅揖、旁三揖,分別是:

  • 特揖是對在場各人逐一作揖;
  • 旅揖是先把在場人士分等及,一次過向同一等級的人作揖;
  • 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

延伸閱讀/推薦附錄

  1. 殺菌酒精 75% 調配:製備正確濃度滅菌消毒藥水(優質酒精 90% 與 95%)
  2. N95 醫用口罩可重複使用次數、可連續使用多長時間探討

分享您的想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