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臉書上看到許久沒去的內灣車站風貌似乎又有了些改變,車站月台上新增了一整排遮不了風、擋不了雨,不像遮雨棚也不像公共藝術的遮雨棚,被當地文史工作者給罵了個臭頭,或許十來年前讓我感受到悠然氛圍的內灣小城也逐漸從印象中淡然而沒。
對此,台北工務段回應,這是考量在地山城、木材、礦業人文背景,雨遮的意像表達大樹乘涼,樹枝鋼構設計硬體更可表達出鐵道文化。另外,結合玻璃設計,搭配客家花布、樹枝燈飾,增添其夜間歸鄉人安全,對比出鋼材穩重大樹老城印象。
嘛,要是說起穩重那可真是太謙虛,這組鋼架對於一個小小山城而言根本已經算是「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的等級,更別提這組遮雨棚幾乎比起車站本體還要來得更加搶眼,已然淪為本末倒置的荒唐設計。
事實上增建遮雨棚後,醜的也不是帶點設計感的鋼柱本身,而是這組遮雨棚根本被擺置在一個錯誤的位置。內灣原本就已經過於緊縮的地景又硬扛了一整排暗黑鋼柱,不但讓空間感拉不出來反而將全部景觀厚重濃稠地黏和在一起。
細看該組被戲稱鋼釘的遮雨棚後,似乎又有些那麼面熟,總覺得曾經在不少次的旅行中都看過類似的遮雨棚設計。
硬要說的話大概就是某個團隊標到了工程案,直接收錢後從過去成品中挑了個老套路,再加點類似樹枝狀的鋼架,然後說這叫做「大樹意象」,不過事實上讓人感覺就像全台灣每個老街都賣相同的東西一樣啊(遠目)。
話說回來,政府單位強硬地將這組鋼架遮雨棚硬塞在內灣車站後,帶來的麻煩已經延伸成是要委屈保留這組錯置的角色還是花另外一筆錢移除、拆遷,對於有關單位來說顯然都是不小的麻煩,也肯定無法讓多數民眾感到滿意(少數無條件用愛支持特定政黨的人不在我的考慮範圍)。
依我之見,倒不如將這排鋼架均等的拆分成三至四個部分,分別贈送給新竹後山的中小學作為學童等待區的遮雨棚架;至於內灣車站的月台就繼續保持輕靈空靜的狀態,維持山城原本該有樣貌吧。如果人類這麼怕被雨打,還不如學桃園市長鄭文燦砸大錢,浪費在全線鐵路地下化的面子工程,或是東改西修導致變成現如今喪失原本效能的機場捷運線(翻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