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有朋友分享一篇文章《有人一樣覺得三姐妹濫用同情心嗎?》,裡頭談到很愛上新聞媒體的三姐妹(還是三姊弟?傻傻分不清)到底是否值得大家繼續濫用同情心的問題。內容列舉了一些用高級手機或是上高級館子的內幕。不過亮亮除了想問瞳孔放大片是誰送的以外,並沒打算針對這三姐妹(還是三姊弟)的作為來進行追殺(爆料公社們已經在做了)。
其實我對這類臉書或新聞媒體上出現的「特定」弱勢,向來都抱持不置可否的態度。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弱勢,真的是弱勢嗎?對一些媒體來說,製造出一位具有弱勢形象的角色,其實也是另一種製造收視率的方式。例如上次的地瓜阿伯,因為民眾被媒體驅使,一窩蜂跑去採購,結果反而造成他的負擔。但是我們有詢問過他是否這麼缺錢,還是大家只是看到一位長者在寒夜中賣著烤地瓜而感動,所以一窩蜂跑去「幫助」這位長者,高喊「用新台幣讓XXX回家」。
相信大家也不難聽到許多都市傳說,例如化緣的和尚跑去喝酒吃肉玩女人,而在路旁缺手缺腳跟民眾乞討的可憐乞丐,到了晚上就拍拍屁股跟常人無異的正常站起來,然後搭著私家賓士消失在馬路的盡頭。
基本上,真正的弱勢,我們多數人都看不到,這些人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關心與幫助的一群。
例如幾年前我參加過一個專案,一小隊人前往淡水深山的一處矮房,在那濕氣凝重的漆黑房間中,住了一位臥病在床的阿嬤以及一位智能障礙的小孩,我們當時替這對祖孫清洗房屋與周圍環境。但是他們這類弱勢族群唯一能倚靠的,只有民間組織可提供長期照護協助,否則他們連口香糖都拿不出來讓網民們一窩蜂搶購。
更糟糕的是部分弱勢族群的知識不足(前因後果不難想像),加上沒錢只能離群索居,導致他們連可以申請社會補助都不曉得,也不知道如何尋求協助。
反觀我認識的幾位資優生,家裡其實都是小康以上,但是靠著跟里長關係好,以及資金都擺在股市或國外,反而長期跟學校申請弱勢補助獎學金。「知識就是力量」這句陳年舊詞對我頗有感觸。
對許多人而言,將自己包裝成弱勢,或是被民眾想像成弱勢,也不是這幾年才有的事情,只是近來在臉書的病毒式行銷下,這類「故事」總是可以瞬間佔據不少人的焦點。然而,這種透過故事行銷激起的民眾善心卻有很大的後遺症,把原本可能捐給特定組織的經費給積極的淡化掉。
我們不該試圖把一位弱勢者養成富翁,我們該做的是讓許多弱勢都能享有一定水準的生活品質。在目前來說,能夠辦到這點的只有民間社團與公益組織。
因此,亮亮一樣希望大家能將善心發揮在你覺得適合的公益團體,讓我們的有限資源得以合理的最大化使用。但是我也不否認,目前的公益團體在實務上仍有很大的不足,其實藉由網路科技的進步,我們可以做到很多不一樣的改變。雖然我有不少想法,但是在現實考量下,只能期待有新創團隊可以下場解決(誘惑說帖:公益活動可是世界上最賺錢的前五種職業!)。
發佈留言